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杂志:报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A&HCI收录)在线发表了澳门永利5335cc、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联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最新科研成果《广西国漠遗址(1.5-1.2万年): 一种新的砾石工业对“和平文化”定义的再思考》(Guomo open-air site (15–12 ka)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southern China: A new cobble-based industry for rethinking the definitionof“Hoabinhian”)。澳门永利5335cc博士研究生陈晓颖为第一作者,李英华教授、周玉端副教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何安益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孙雪峰副教授,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Hubert Forestier教授、相关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为共同作者。
该文对近年在广西那坡县国漠旷野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开展了详细的技术生产分析和年代研究,并讨论了它与东南亚和平文化石器工业的异同。光释光测年表明其文化层主体的年代距今约1.5-1.2万年,出土的石制品整体在石器技术和类型上具有一致性。通过打制实验、操作链分析、石器技术阅读和微痕观察,文章揭示出该石器工业生产主要围绕“零台面石片”进行,最可能采用“摔碰法”剥离薄且大的石片,这些石片往往具备锋利的刃缘,可以直接使用,而无需加工,但有时也对刃缘和持握部分进行简单加工或修型。这种生产程式具有极强的预设性,需要打制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遗址附近的河漫滩或二级阶地上寻找到岩性、尺寸和构型都合适的砾石石核,看似简单却蕴含了诸多技术-生产和技术-功能的要求。另外,还可能存在两极法劈裂砾石(Cobble-split)的生产模式,但相比之下数量很少,这种劈裂的砾石毛坯通常被进一步修型成单面器(Uniface)。遗址还存在一些通常被归入“砍砸器”的砾石工具,以及简单同向剥坯的砾石石核及相关拼合产品。总体来看,国漠遗址大概存在四种石器生产操作链,但是以“摔碰法”获取“零台面石片”及工具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由于国漠遗址处于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北部和平文化的范围内,但其石器工业相比东南亚“和平文化”呈现出来的共性与显著的多样性,表明其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和平文化的定义具有关键的意义。由于目前广西那坡地区具有较好地层、年代和石器工业的遗址太少,还难以与该地区其他遗址进行比较,因此国漠遗址石器工业的定性还需要谨慎。但是无论如何,它都见证了华南地区基于砾石的石器技术-文化传统的新发展。今后需要继续在广西等地大力开展野外工作,进一步围绕和平文化开展深入研究,为我校掌握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基础。
澳门永利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与了该项研究,并多次赴国漠遗址开展石器打制实验,相关教研人员多年来均在华南及东南亚开展研究。该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231)资助,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何承礼馆长、右江博物馆黄冠宁等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3.104033
打制实验标本与考古标本的对比
国漠遗址的单面器(©周玉端)
国漠遗址的“零台面石片”工具(杨濡僖制作)